岁月不语,惟石能言

发布者:李居铭发布时间:2023-12-31浏览次数:11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属于不同时代的文化遗产忠实地记录着过去,我们以此触摸千百年来华夏文明强劲的脉搏和涓涓不息的生命力。非遗文化生生不息,文化传承弦歌不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不拘于具体的实物,可以是精彩绝伦的绝技、遏云绕梁的昆曲,也是神韵绚丽的皮影戏。

截止目前,我国已有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居世界第一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今天依然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我们的生活。

比如,中医始终守护每一个华夏儿女的生命。“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这是先辈们基于现实对生命的思考,蕴藏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内涵。

从神农尝百草,到华佗的“麻沸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汇聚了浓厚的中医基础,传统中医的根基何其深厚。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典籍中发现青蒿素,给世界抗疟事业带来曙光。如今的年轻人热衷《八段锦》,在慢节奏中感受身体与自然的连接。

传统可以是实用的,也可以是悠扬曼妙的。

明末清初极盛的昆曲是那个时代独特的标志,字字珠玑的唱词道出了平民百姓的日常、才子佳人的爱恨情仇和帝王将相的血雨腥风。传承昆曲无法用循规蹈矩的教科理论,它离不开传承者的言传身教,一颦一笑一回眸,亦诗亦韵亦端庄。国家昆剧一级演员杨富始终如一地默默坚守,为昆曲的传承尽心竭力。我们相信,总有一份坚守,会于冰封的土地里,孕育出一万朵怒放的蔷薇。

从博大精深的中医传统医学到珠圆玉润的百戏之祖昆曲,亦或是“薄如婵翼洁如雪,抖似丝绸不闻声”的宣纸……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百花齐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根基,是不可忽视的深厚力量。纵观历史长河,每一种鲜为人知的文化遗产都曾在华夏大地上盛开出草木葳蕤的春天,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我们与古人生长在同一片广袤的土地,拥有相同的文化情怀,有着相同的根。

让人欣喜的是,有许多匠人不断通过各种方式让社会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在衰落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华里坚持。就像林清玄所说:“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

苏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它的传承人陈英华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致力于突破传统的限制创新工艺,让古老的工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将科学与艺术有机结合,为传统非遗注入现代的科学技术。她说:“要能坐得住冷板凳,才能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创新性改造,创新型发展。

斗转星移,万物乾坤;中华文化,玉振金身。“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是作家冯骥才在贺兰山前面对古朴的岩画题下的字。相信,许多人在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面前,都曾有过如此的震撼之情。那么,就让我们一起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血脉,做传统文化的参与者、践行者吧。

新闻来源:经济管理学院 贾聪聪摄影:责任编辑:李居铭审核:刘尧

图片新闻

视点新闻

视频新闻

基层快讯

媒体矿大

文艺园地

矿大故事

光影矿大

Baidu
map